第八讲 试论孙家鼐的七大历史性贡献

在中国近代教育史、晚清史,特别是戊戌变法史的研究中,由于种种原因,晚清重臣、开明政治家、著名教育家孙家鼐一直待在遗忘的角落里,鲜有人问津,其历史性贡献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。正如李振东在《北大的校长们》中指出的那样:“在维新人物中,孙家鼐常被忽视,或者被误认为 ‘帝党’' 中的思想保守的‘`右派’。其实,孙家鼐是当时统治阶级特别是高级官吏中爱国、开明并对维新运动作出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,他的作用和功绩不可忽略。”

2008年春,在纪念戊戌变法暨北京大学创建110周年之际,笔者怀着重估历史、缅怀先贤的心情,特撰此文。希望拂去时间的尘埃,纠正历史的偏见,正本清源,让孙家鼐的功绩大白于天下,给至今还在享受他的改革成果的亿万读者以深刻启迪。

孙家鼐 (1827—1909),寿州 (今安徽寿县 )人,字燮臣,咸丰九年状元。同治七年,奉旨在上书房行走;光绪四年,奉旨在毓庆宫行走,担任皇帝师傅。历任工部、吏部、礼部等部尚书。1898年 7月,担任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 (也称管学大臣)、协办大学士,创办京师大学堂。戊戌变法夭折后,慈禧企图废除光绪皇位,朝臣多阿附, 唯独他坚决反对。不久,他以病为由辞去官职,以示抗争。庚子国变发生后,他诀别家乡,抱病北上,共赴国难。1904年,任学务大臣, 参与“新政”。1907年,任武英殿大学士,为资政院两总裁之一。1908年赏太子太傅。1909年病逝,谥号文正。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部长、最后一个拥有文正谥号者。经过深入研究,我认为,孙家鼐主要有七大历史性贡献: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